“以前是下山脫貧,如今是上山致富!我做夢也沒有想到,還能在山旮旯里賺到錢!”昨日,松陽縣四都鄉西坑村村民丁朝來興奮地說,近兩個月來,他經營的農家樂和民宿每天的營業額有五六千元,凈利潤有兩三千元。等第二期農家樂裝修好,營業額肯定還要更高。 四都鄉全鄉平均海拔700余米,森林覆蓋率達84%,一年有200多天可見云霧景觀。除了自然生態環境好外, 這里的古村落資源豐富。但是,受制于交通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這里也曾日漸凋敝,一度成為“整鄉搬遷、下山脫貧”的對象。十多年間,陸續有1462人享受“下山脫貧”政策,住進了縣城周邊的安置小區,還有一些村民離鄉謀生。 丁朝來就是下山移民中的一員,他和村民曾不止一次地感嘆道:“在窮山溝里一天到晚就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也存不下多少錢!” 近年來,借助于傳統村落保護的東風,那些曾經不起眼的小山村,轉眼成為了綠色生態寶藏。2015年,看到村里游客越來越多,嗅到商機的丁朝來選擇回到村里,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去年,他又租下“云里聽蛙”隔壁200多平方米的老宅改建成農家樂,提升就餐的環境。 如今,當好生態成為“香餑餑”,像丁朝來一樣,不少下山移民和在外務工的村民,爭相回到村里選擇創業,發展生態農業、種養業、民宿、農家樂等產業,人流、物流、資金流紛至沓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大通道也隨之打開。 常年在外經商的陳家鋪村80后青年鮑朝火,從上?;剜l被選為村支書,和村民一起改善村容村貌,幫助古村慢慢煥發了新的生機。 曾下山脫貧到安置小區居住了10多年的村民曾建海,回鄉流轉了20畝荒地放養高山土雞,一年獲得了20萬元的收益,這個35歲的午嶺村青年嘗到甜頭后,準備投入更多資金,大干一場。 手持“特一級廚師證”的西坑村村民丁堅根,也在3年前回到村里,開出了“觀云閣”農家樂,每年營收超過50萬元,真正實現了“上山致富”。 不少有情懷的工商資本也參與到這里的鄉村振興中來。于是,旨在復興鄉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先鋒書店來了;集鄉村美術館、文化沙龍和辦公度假功能為一體的云夕國際鄉村文化交流中心來了……一時間,這里成了游客的熱門網紅“打卡點”。 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四都鄉已完成外來工商資本投資1.4億元,本鄉村民投資3000余萬元,吸引返鄉村民200多人、新鄉賢50余人,去年的旅游總收入超過26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