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動態
l 省農業農村廳連夜對搶險救災和恢復生產工作再部署再落實
l 浙江政策性農業保險有效減少受災農戶損失
l 我省落實屠宰環節“兩項制度”進展順利
工作交流
l 衢州市致力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做亮“大花園”核心區新名片
l 永康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改革聚焦四方面問題
l 黃巖區農資“刷臉”購買新模式助力肥藥“兩制”改革
農業動態
省農業農村廳連夜對搶險救災和恢復生產工作
再部署再落實
超強臺風“利奇馬”給我省農業生產帶來重創,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正爭分奪秒展開。12日晚,省農業農村廳召開廳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省委、省政府關于第9號超強臺風“利奇馬”災后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部署要求,研究部署農業農村搶險救災和恢復生產工作,要求重點做好繼續全力搜救失聯人員、繼續抓好防范次生災害工作、認真做好衛生防疫工作、抓緊恢復群眾正常生活、積極幫助企業盡快恢復生產等5項工作。
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林健東表示,要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切實抓好農業農村系統災后搶險救災和恢復生產工作。他強調要切實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是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做好臺風災后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是當前全省上下的頭等大事,廳各單位和全省農業農村系統要把抓好這項工作作為當前首要任務來抓,既是首要工作任務,也是首要政治任務,要作為當前踐行初心和使命的主戰場來抓。
二是全面排查相關災害隱患。加強對受災地區農牧漁業生產設施的排查,重點防范毀損大棚、種養殖設施、休閑農業、農家樂安全事故發生。
三是落實落細救災技術措施。充分發揮廳派出的35個救災技術服務組、百名專家的作用,聯動全省萬名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深入了解受災情況,全面開展災后技術指導服務。廳領導要再到重點受災縣、鄉鎮,切實解決實際困難。
四是加強救災物資調運管理。及時科學調用種子、農藥、肥料、消毒液、疫苗等省級儲備物資,協調組織區域間農業生產資料的調劑調撥,優先保證農業抗災救災物資供應。
五是嚴格防范動植物疫病發生。認真做好消毒和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加強災后動物疫病防控,每個養殖場都要消毒到位。扎實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
六是加快修復受損設施設備。全面開展漁港防波堤、護岸碼頭等漁港設施的檢查,盡快組織修復破損的漁港基礎設施。指導做好受損的農田和田間基礎設施、大棚、畜禽圈舍、農機庫房等農業生產設施的修復。
七是加快保險定損理賠進度。指導督促漁業共保體、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全力推進查勘定損。
八是嚴密加強市場監測監管。密切關注農資市場和“菜籃子”市場,切實維護農資和農產品市場秩序。
九是抓好災后農村環境清潔。在全省盡快部署開展一次環境衛生大清理行動,消除臺風“利奇馬”給我省村莊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十是做好全面總結梳理。及時總結報送救災搶險和恢復生產工作進展情況,在做到有力有序有效的同時講好救災、重建和恢復生產故事。
浙江政策性農業保險有效減少受災農戶損失
今年以來,連續降雨給浙江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防范農業生產各類風險的有效措施,切實起到了穩產業、促發展、保平安的作用。杭州5月份7個區縣大面積爆發小麥赤霉病,余杭區八成小麥受災,農險人員在10天時間內完成了354戶麥農的70978.5畝小麥查勘定損工作,及時將1510萬元賠款送到受災農戶手中。臺州今年全市楊梅種植面積約44萬畝,已投保楊梅采摘期降水氣象指數保險的畝數約7.9萬畝,涉及仙居、臨海、黃巖9066戶種植戶,累計風險保障達1.58億。6月19-22日,仙居縣4天連續降雨給廣大楊梅種植戶造成較大損失,據統計此次降水過程中廣大參保的楊梅種植戶可獲得理賠款總計將達2313.2萬元。
目前,浙江省已有水稻、生豬等8個中央財政支持的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農產品險種,大棚、蔬菜等13個全省普適性險種,茶葉、楊梅、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等23個省財政“以獎代補”試點特色險種,以及各地自行開發的家庭農場、高山蔬菜等32個地方險種。(計財處)
我省落實屠宰環節“兩項制度”進展順利
自4月25日農業農村部部署開展落實生豬屠宰環節非洲豬瘟自檢和官方獸醫派駐制度(“兩項制度”)百日行動以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緊盯目標任務,全力抓好落實,屠宰環節“兩項制度”落實情況已達到農業農村部規定要求。目前,全省167家生豬屠宰企業共派駐檢疫人員1321人,其中官方獸醫456人、協檢員865人;136家正常生產的企業均已開展非洲豬瘟自檢。一是細化工作方案,在全面摸清底數基礎上,對照“三清四明兩解決”的目標任務,制定“一場一策”整改方案。二是開展檢查通報,連續印發廳簡報通報百日行動進展,并組織5個檢查組,由廳領導帶隊赴各市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發出整改督辦單,要求各市迅速整改,補齊短板。三是精準核實企業信息,核實完善全國畜禽屠宰行業管理系統中屠宰企業電子檔案信息,確保生豬屠宰企業信息不重、不漏,確保依法合規企業全部納入信息系統。(畜牧獸醫處)
工作交流
衢州市致力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
做亮“大花園”核心區新名片
去年以來,衢州市堅持問題和民生導向,把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千萬工程”、推進鄉村大花園建設的“牛鼻子”來抓,全力做亮“大花園”的新名片,做實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一是致力“一戶多宅”,多措并舉推進農房整治。全面普查農民住房信息,全市103個鄉鎮1482個行政村按照“村不漏戶”原則,摸清房屋性質、農房面積、身份類別等情況,形成農房信息“一戶一檔、一村一冊、一鄉一庫”。各類應整治建筑由排查前的61976宗上升至排查后的107876宗,增加45900宗,其中非法“一戶多宅”應整治數增加1232宗。成立“鄉村振興”執紀監督組,核實上報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各縣(市、區)紀委開展農房整治監督執紀問責,龍游縣紀委監委對全縣86名不支持、不配合的“四類人員”進行談話提醒,開化縣對整治率排名后3位的鄉鎮黨委書記進行集體約談。目前全市累計完成農房及各類建構筑物整治242200宗,面積1233萬平方米,6月底前非法“一戶多宅”和“四類人員”農房整治工作已全部完成。
二是致力規劃引領,精準精細重構農房體系。研究制定“1+4+1”鄉村規劃體系、“農民建房風貌管控38條正反面清單”和《關于衢州市農房整治政策的補充意見》,全市劃定適建村914個、限建村4553個、禁建村2791個,積極探索“跨村建房”、“移房出村”等建房新模式,破解農民建房“選址難”問題。湖鎮高坪橋水庫安置小區,集體安置社陽鄉紅光村、大公村、連上村的村民共計560戶約1420人。探索建立房地信息系統,取消規劃、國土分開審查環節,打破分線作業,明確建房申請、建房公示、辦理規劃許可等環節的辦理時限,目前全市農房信息調查595554戶,系統用戶20999人。
三是致力拆后利用,改革賦能撬動農村資源。拆除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有礙觀瞻、影響公共安全的農房附房,拆后一個月內清除建筑垃圾,騰出空間。如長虹鄉芳村村危舊房拆除后改建公廁、停車場,蘇莊鎮毛坦村連片拆除“一戶多宅”及附房后完成宅基地復墾7.6畝等。探索閑置農房、宅基地出租、入股、退出等多種合作經營模式,借助互聯網平臺,將適宜開發的閑置農房由村集體統一收儲,統一發布信息,統一招商引資,統一開發建設。如柯城區九華鄉、七里鄉通過村集體收儲宅基地,引進經營主體建設精品民宿,農民以宅基地入股,年平均可獲得2萬元租金收入,實現多方共贏。(衢州市農業農村局)
永康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改革聚焦四方面問題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已成為農村腐敗高發區和信訪的重要源頭。2018年4月,永康市緊緊抓住農村集體“三資”會計業務委托代理這個關鍵,在江南街道、前倉鎮、古山鎮開展改革試點,通過構建新型代理制度和雙公開制度,完善立體監管制度和運行責任制度,走出一條具有永康特色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改革“綠窗”模式。2019年4月,《永康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改革實施方案》出臺,“綠窗”模式在全市全面推開。
一是聚焦代理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問題,構建新型代理制度。原“三資”服務中心人員均為各鎮街區自行聘用的臨時工,存在薪酬待遇低、專業素質低、離崗率高等問題。對此,永康在不改變村級“三資”權屬、不改變監督主體責任的前提下,把村級財務代理的會計業務與監督職能和審計業務分離,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會計業務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委托永康農商銀行代理,讓專業人員做專業工作。按照每個鎮(街道、區)配備3人的標準,全市配備代理人員49人。永康農商銀行作為獨立第三方,不受各方制約,嚴格照章辦事。
二是聚焦財務公開不規范不及時問題,構建“雙公開”制度。在財務公開上,以往由村報賬員負責將賬單在村公開欄上張貼的公開方式存在不公開、公開不及時、不直觀的問題,永康市在保留原有紙質張貼形式基礎上,創新公開載體,搭建永康市農村集體“三資”互動電視公開平臺即“綠窗”平臺。所有原始票據掃描上傳后經“綠窗”電視平臺在本村公開。全市558個村(社)在公開場合安裝互動電視1套,農村家庭互動電視同步使用。
三是聚焦財務審計工作執行不力問題,完善立體監督制度。針對以往鎮街區管理監督與代理記賬職責不分的問題,把村級財務列為巡察重點內容,將財務審計作為巡察發現問題的重要手段,由鎮街區組織開展村級財務審計(清理),審計(清理)結果、整改情況經巡察組同意后,經村監委主任簽字并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開,嚴格實行農村財務“三年一輪審”、三年全覆蓋。并以村級會計資料電子化管理為契機,探索開展村級財務追蹤和遠程監管應用。
四是聚焦職責不明擔當不強問題,完善運行責任制度。以制度化管理為方向,討論設計了18項細化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編印《永康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指導手冊》,涉及“三資”操作、內控、考核、監管、通報等各個環節。率先推行“雙審核”制度,即“三資”票據先由永康農商銀行代理會計審核合規性、有效性,再由鎮(街道、區)專人監督審核真實性、合理性。建立“三資”矛盾協調機制,妥善處理復雜疑難、歷史遺留問題。建立線索移送和整改問責機制,及時移送違法違紀線索。(金華市農業農村局)
黃巖區農資“刷臉”購買新模式
助力肥藥“兩制”改革
今年以來,黃巖區在全省率先整縣制推進農資補貼管理平臺升級改造,將人臉識別系統與智能讀取設備接入農資購銷終端,完成首次“身份信息+人臉識別”關聯匹配后,農戶無需攜帶身份證件,現場“刷臉”就可以進行實名驗證。此項技術的應用,有效提升農資補貼管理系統的便捷性和實用性,既省去了農戶隨身攜帶身份證的不便,也改變了購銷臺賬人記手錄的傳統方式,開啟農資“刷臉”購買新體驗,為推進化肥定額制施用和農藥實名制購買提供了技術保障。
截至目前,黃巖區100家農資經營店已100%全部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與智能讀取設備,在售農藥、補貼肥料以及大額零售肥料(0.5噸及以上)均已實現實名購買。(科教處、臺州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