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發酵機,把粉碎后的茭白秸稈集中放置,加入水、尿素等發酵,30天搖身一變成了有機肥……近日,記者走進景寧大漈鄉茭白堆肥場,一袋袋由茭白秸稈發酵而成的有機肥正完成包裝。 大漈鄉是有名的高山冷水茭白種植鄉,已有10多年種植歷史,目前種植規模達5000畝。該鄉出產的茭白以個大、肉質脆嫩香甜而名揚各地,深受江蘇、上海、杭州等地顧客喜愛,年產值達3700萬元??舌l民錢袋子“鼓起來”的同時,廢棄茭白秸稈卻給環境帶來巨大負擔。 大漈村黨支部書記梅東春介紹,過去,茭白秸稈成堆廢棄在路邊,保潔員雖定期清運,但河道里、溝渠里,茭白秸稈還是隨處可見,清運后送到垃圾中轉站也仍無法“消化”,“尤其在每年7月-10月茭白的收獲季節,所產生的秸稈廢料有8000余斤?!?/p> 2018年,大漈鄉政府聯合茭白合作社探索茭白回田技術,通過省農科院專家指導和自身技術學習,建立了3000余平方米的茭白堆肥場。秸稈粉碎機將茭白葉片粉碎后進行堆疊,每15厘米-20厘米厚為一層,逐層撒施有機物料腐熟劑、尿素,堆成高1.5米、寬1.5米-2米之間的發酵堆,物料含水量控制在55%-65%之間,并用塑料薄膜和泥土進行封堆發酵,待其充分發酵腐熟后便可成為優質有機肥料。 “秸稈廢料這么堆著就成了有機肥料,說出來誰信??!”彭一東說,剛開始也有農戶不信,但經第三方機構檢測,發酵完成的肥料有機濃度高達49.7%,可用在茭白、豆瓜等的種植,一下受到了鄉民們的熱捧。 “堆肥場一年大約能產出5000余斤有機肥。這些有機肥又通過‘贈送+成本價售賣’的方式到茭農手中?!?大漈鄉副鄉長藍紅斌說,堆肥技術實現了茭白秸稈的循環利用,解決了“茭白之鄉”苦惱的環境問題,村民們的幸福感也更為強烈。 |